記者從河南省洛陽市文物局獲悉,作為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將于10月19日開館。20日起,公眾可憑身份證入館參觀。博物館共設有5個常設展廳,2個臨時展廳,總面積70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2000多件,大批珍貴文物在博物館首次展出。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中央大廳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一樓、二樓有5個常設展廳,其中,一樓有3個,分別為序廳及第一展廳(第一王朝)、第二展廳(赫赫夏都·國之大事)、第三展廳(赫赫夏都·建中立極),二樓分別為第四展廳(赫赫夏都·厥土生民·巍巍華夏)、第五展廳(世紀探索)。5個展廳通過文物、浮雕、沙盤、多媒體等豐富多樣的形式,把中華文明起源和“華夏第一王都”的歷史往事娓娓道來。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展廳一角
第一展廳(尋找第一王朝蹤跡),分為“茫茫禹跡九州攸同”“賜土命氏祚以天下”“夷夏東西夏道興衰”3個單元,講述了禹在數十年中,櫛風沐雨,親操耒耜,三過家門而不入,疏河浚川,平定水患,而后凝聚民心,使得一個廣域王權國家開始形成。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序廳
第二展廳(赫赫夏都·國之大事),分為“鑄鼎象物”“禮以酒成”“奉玉成禮”“樂以相和”“龍騰華夏”“兵戎森森”“慎終追遠”等單元,通過60年來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大型紀錄片《找尋夏墟》、二里頭考古不同時期的發掘工具和研究設備展示、二里頭考古發掘出版的書籍、考古日志和專家測繪手稿展示等講述了“華夏第一王都”的前世今生。其中,不少文物為首次展出。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第二展廳
第三展廳(赫赫夏都·建中立極),通過“土中大邑”“王都氣象”“百工洋洋”單元,通過文物、互動游戲、視頻、實物復原、數字展示、VR體驗等方式,讓觀眾了解二里頭先民生活的自然地理環境、二里頭宮城平面布局和功能區劃及發達的手工業等。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第三展廳內的多媒體展示區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第三展廳內的互動游戲
第四展廳(看古代二里頭人的日常生活)利用不同的農具種植收獲多種農作物,飼養多品種的家畜保證肉食來源,手工藝專業化分工明確,懂得選擇合適的石材制作石器,陶器制作有了規模化生產……古代二里頭人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樣的情景?第四展廳(赫赫夏都·厥土生民·巍巍華夏),對此進行了生動展示。
第五展廳(一場尋夏的世紀探索)本展廳以赫赫有名的專家學者的探索為線,揭示了尋夏這一場世紀探索,是對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探究,更是樹立民族文化自信的過程。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二里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按照國家級館舍的標準設計。根據初步方案,博物館暫定名為“中國二里頭夏都博物館”;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要回歸該博物館集中展示;該博物館將設置模擬考古項目,游客將能完整了解遺址、體驗遺址,感悟華夏文明。
文章來源:《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五個展廳萃聚國寶 歷史往事娓娓道來》更多關于博物館古文物照片及內容詳細點擊標題查看,如有侵權即刪!

隨著疫情的有效控制,國內各地根據當地疫情情況陸續恢復開放博物館,近日,備受矚目的漳州市博物館新館8月19日面向社會免費開放部分展廳。

絲織行業博物館又稱錦綸會館;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錦綸會館,是舊廣州紡織業(即錦綸行)的老板們聚會議事的場所,見證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是廣州唯一幸存的行業會館。展覽的主要內容分為錦綸往事、錦綸輝煌、絲織貿易、錦綸賢萃、絲織蘊夢、廣繡溢彩、驚天平移。

體現著北京獨有壯美秩序的中軸線變成一首“歌”,隨著線上高低錯落屋頂,時而高昂清脆,時而渾厚低沉;一步之內,看盡百年中軸變遷,在紫禁城的“建筑”里尋找畫師留下的秘密……今天,“讀城——探秘北京中軸線”展覽在首都博物館開幕,中軸數百年風云濃縮在1000平方米展廳內。

在2025年上海光伏展SNEC PV+上,信可威展會搭建公司的展臺設計旨在展現光伏行業前沿科技的魅力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同時突出企業的創新實力和品牌形象

為防止可能出現的新冠肺炎疫情傳播,保證參賽各方安全,決定不面向境外觀眾售票,僅面向境內符合疫情防控相關要求的觀眾售票。

廣州國際建筑裝飾展覽會CBD(建博會)之首,覆蓋大家居建裝行業全產業鏈,及時涵蓋全產業鏈的“全能冠軍”,又是每個題材板塊的“單打翹楚”。如今廣州國際建筑裝飾展覽會CBD(建博會)潮流,真正開啟中國大家居建裝行業五大“融合”的大舞臺之門。

為打造云南花卉產業世界一流的戰略引領能力和領先的行業地位,更好的全面展示云南花卉產業的發展歷程和未來發展趨勢,響應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戰略,按照昆明市委、市政府相關規劃發展要求,昆明產投公司所屬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昆明花拍中心、KIFA”)結合公司多年的花卉產業運營經驗和花卉交易信息系統建設及數據積累的基礎,建設一個以展示云花產業和數字云花為主要內容的復合型數字展廳。

7月14日,國家海洋博物館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形勢下,積極回應社會關切,有序恢復開放。

海珠區博物館為磚木結構,分為前后兩進,東西兩廂,呈正方形,座北向南,青磚圍墻,建筑多用木雕、磚雕、壁畫裝飾,極具嶺南建筑特色和藝術價值。該館與鄧氏宗祠同為一址。鄧氏宗祠建于1895年,占地4700平方米,為鄧世昌之母為紀念愛子,用清政府的撫恤金將祖居擴建而成。故又稱之為鄧世昌紀念館。
